首页 > 资讯动态 > 行业动态 >

供水管网漏损管理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设想

日期:2015-12-01 09:10    来源: 未知

    一、城市供水管网漏损严重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长期以来是困扰供水企业的突出问题。我国水价普遍偏低,供水企业没有足够的财力保障,管道漏水故障的监测手段和探测仪器落后,对管网漏水缺乏系统控制措施,往往造成大量的水白白损失。根据《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评定标准》要求城市供水企业管网基本漏损率不应大于12,但目前大部分城市还无法达到这一标准。 我国北方地区平均管网漏损率普遍在35%~40%,华东地区管网漏损率在15%~25%之间,并呈逐年增加趋势。

  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温州市区属于软土地质,地基承载力极低,加之城市建设在急速发展过程中,地面沉降和施工给管网带来巨大破坏,漏损严重。温州市自来水公司通过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强管网日常检漏和维护,漏损率逐年下降。但近几年降低幅度明显变缓,且一直徘徊在18%左右,管网漏损管理进入瓶颈阶段。

  根据温州市政府《温州市美丽浙南水乡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到2015年末,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至17%;到2020年末,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至15%。要按时完成这一目标,必须保证管网漏损率持续下降,难度非常大。

  二、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降低管网漏损

  如何提高管网漏损管理水平,有效降低管网漏损,笔者建议供水企业在管网漏损管理中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EMC——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ing)是上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节能新机制,它是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量确认和保证等一整套的节能服务,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以来,通过示范、引导和推广,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增加,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

  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能耗企业不用资金投入即可完成节能技术改造,所谓零投入;二是EMC承担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能耗企业支付给EMC的款项全部来自能源节约所带来的项目效益,用户零风险;三是合同结束后,节能设备和后续全部节能效益归能耗企业。

  就供水企业而言,管网漏损就是能耗,降低管网漏损就是节能。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将管网漏损管理委托给专业公司,由专业公司定制漏损管理方案并负责实施管理,为供水企业提供管网独立分区计量、计量仪器升级、供水压力调度、远程计量监控分析、漏损监测预警、检漏设备运用等相关漏损管理服务,为供水企业快速发现漏点,缩短漏水发生的持续时间,以及实施老旧管网更新改造等提供技术支持。所需设备、资金由专业公司提供,合作期满,根据合作期内漏损率下降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成。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运用到管网漏损管理中,在当前供水企业没钱、政府财政缺钱的窘境下,能有效的缓解供水企业资金压力,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供水企业专业管理人才缺乏问题,而且项目工程的责任主体更加明确。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专业公司必须提供优质的产品并且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保证自身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拓平了非市场因素障碍,实现了参与各方的多赢格局,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投资新机制、新模式,对降低供水企业管网漏损率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非常值得尝试。

 三、管网漏损管理商机巨大

  2012年,住建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编制了《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根据该规划明确要求降低供水管网漏损,提出80%设市城市和60%县城供水管网的漏损率需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但即使漏损率已经达到12%的国家标准,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依然巨大。如日本东京的供水管网的漏损率仅为3.3%。在国内,浙江省绍兴市2011年供水管网的漏损率为3.7%。保守计算,全国漏损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即可节水至少5.2亿立方米,按水价2.00/立方米计算,产生的经济效益就是10.4亿元。不难看出,供水管网漏损管理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使其必定成为一个充满机遇的领域。

  国内目前还没有专业的漏损管理服务公司,扶植和培育一批专业的漏损管理服务公司意义重大。国内供水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可以凭借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的漏损管理服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供水企业提供漏损管理服务,其市场竞争力无可非议;国内重点检漏、计量等设备的制造商,熟悉设备性能,具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品牌、市场网络效应,由其组建专业化漏损管理服务公司,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也将成为市场的赢家。

 

责任编辑:三亚环投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