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证券报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环境与房地产价格管理处处长倪弘13日表示,目前推进我国水价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充分体现当前我国水资源状况,以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在此基础上,要试行水价成本公开,通过水价调整实施阶梯式水价和超定额累计加价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水价改革。
具体而言,一是综合考虑水资源状况以及各地的承受能力,合理制定各类水资源的征收标准,充分反映不同地区水资源的稀缺程度。统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限制地下水过量开采与超量取用水,支持低消耗用水,鼓励中水回用,促进水资源节约,同时兼顾社会承受能力。
二是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全面建设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扩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范围,根据污水排放标准与处理内容适时调整污水处理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继续完善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使用、监督机制,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利用。同时,研究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补偿问题,制定综合性优惠政策,合理确定征收价格。
三是进一步完善城市供水价格管理。随着取水成本的上升以及水质标准要求的提高,无论管网建设还是人力财力都导致供水成本不断上升,目前我国水厂供水亏损面达到40%,这不利于企业发展和水务安全。
因此,当前要深化供水运行机制改革,促进供水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提高供水质量,在降低供水成本的同时实施成本公开。在完善听证制度的基础上,适度调整城市公共供水价格,全面推进工商业同水同价,继续完善非经营性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积极推进抄表到户。
她表示,要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拓展投融资渠道,切实保证城市供水安全,同时还要考虑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
最严格水资源制度已制定完成
另据国家水专项办公室副主任周凤保介绍,“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重点流域水专项治理方面,着力推动工程技术和提高产业化能力推动该项事业进展,从多方面培育水专项治理方面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到2015年,国家将打造5家以上新型环保产学研研究联盟和产业化基地。
将实施分区分行业用水定额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划定了加强全国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即全国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用水效率指标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程晓冰表示,在上述《意见》基础上,水利部还将研究制定落实“三条红线”的具体实施方案,在用水量控制方面,在“到2020年全国年总用水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的总量控制目标下,全国按流域分省份取用水量分解工作已初步完成。
在用水效率指标方面,将实施分地区、分行业、分产品用水定额制,同时还将强化行业用水标准。此前相关部门公布的涉及12项公共服务行业和23项生产运营行业及相关产品的用水行业标准,将升级为国家标准并强制执行。同时,对标准中未涉及的一些新兴高耗水行业及产品,也将及时增补相关用水标准。
程晓冰表示,下一步国家将扩大实施“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范围。同时,水利部将组织开展针对高耗水服务业的用水专项行动,并对2011年度水资源费项目的实施情况展开联合大检查。
水专项5年拟投入135亿元
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到2015年,全国各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要提高到60%以上”的目标,国家多部委此前曾联合制定出台“十二五”水专项实施方案。
国家水专项办公室副主任周凤保在论坛上表示,方案的总体目标包括重点流域水质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升产业化能力、构建两大技术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
据周凤保介绍,在提高水专项领域的产业化能力方面,未来5年,方案提出要大力提升我国水污染治理、管理及我国环保产业化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引导和培育5家以上新型环保产学研联盟或产业化基地;同时,着力构建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面源污染控制、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水体生态修复和饮用水净化技术)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生态调控、容量总量控制、监测预警、治理技术推广)两大技术体系。
此外,方案还具体提出水专项领域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门类,包括工业废水处理技术、设备及产业化,城市水污染控制关键设备与重大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面源污染控制、生态修复工程及产业化,净水材料、设备及产业化,生态环境监测设备及产业化等6个方面。
他表示,水专项“十二五”期间拟立项36个项目,总经费预算122.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51.5亿元,地方财政、企业投入及其它71亿元。